刚上大学时便有听过关于《乡土中国》的推荐,当时只以为是讲中国乡村的专业著作,始终未有太大兴趣,今年忽然对乡土饶有兴致,才浅浅瞧见了社会学研究的门槛边儿。
《乡土中国》作为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读起来却很轻松,原是费孝通先生1946年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的讲义,后来应杂志之约,改写为系列文章,集合成书。绝非单纯的田野调查或个案分析,费老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特点,包括乡土性、传统性、稳定性等。同时,他也指出了乡土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如贫困、落后、封闭等。这些见解让我对乡土社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习惯和行为的由来和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对待和传承传统文化。全书章节算不上环环相扣,但都各有重点,今天我从几篇印象深刻的文章里浅谈对本书的理解。
一、乡土本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因此,人们往往定居一处,形成村落。这些村落通常比较封闭,村与村之间的交往较少,每个村落都保持着独立的社会圈子。这种生活方式导致了一个熟悉的社会形态,即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形成了一种礼俗社会,而不是基于具体任务的法理社会。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里,人们并不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则,他们只需要知道具体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联就足够了。因此,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主要依靠传统习俗和礼俗来维持,而不是依靠法律。
二、差序格局
有些人认为农村人自私,但这种自私并不是基于个人主义,而是与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传统有关。费老从社会结构的格局出发,探讨了中国人为什么表现得如此自私。他认为,这与群己、人我界限的划分方式有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社会的结构更像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自己社会影响的中心。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社会网络并非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这个网络中,公与私是相对的,社会关系是由一个个私人联系所构成的,因此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与西方的团体格局有所不同,西方社会更注重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因此,中国人的自私表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个人主义,而是与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三、男女有别
感情在新的反应中产生,这些反应可能是新的尝试或旧反应受阻。经过反复适应后,感情会逐渐平静甚至淡漠。稳定的社会关系表现为感情的淡漠,这也是了解的一种体现。浮士德精神代表了两性情感的创造力和变革需求,但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会破坏社会关系的稳定。乡土社会是一个孤立的小天地,人们之间的了解没有时空阻碍,但异性的隔膜成为感情的源泉和动力。为了维持原有社会关系的稳定,乡土社会拒绝浮士德精神,固化男女有别,以同性为主轴、异性为辅轴的单系组合更适合完成社会事业的需要。缺乏两性间求同的努力,导致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减缓,以克己迁就外界,男女的鸿沟由此筑下。因此,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且安稳的社会。
尽然当代社会男女关系和社会分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若深究其根源,不难发现当初乡土社会的滞后性和顽固性是出现这些问题的一大原因。
四、血缘和地缘
血缘社会是基于亲属关系来决定人和人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相对稳定,缺乏变动,因此血缘关系成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在血缘社会中,人们特别注重讲人情,因为生活中的互助和依赖使得人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由于相互欠情和避免算账的情况较为普遍,商业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往往受到抑制。
与此不同,地缘社会是基于商业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它与血缘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地缘社会更注重契约精神,强调陌生人之间的约定和规则遵守。在地缘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商业活动得以繁荣发展。因此,血缘社会和地缘社会在社会关系、价值观念和商业发展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血缘社会以亲属关系和人情为基础,注重身份和稳定;而地缘社会则以商业和契约为基础,注重平等和开放。
在费老的笔下,乡土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社会。他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乡土社会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样。同时,他也揭示了乡土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如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个人与集体等。这些矛盾和冲突是乡土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各种乡土社会的现象和其背后的原因,已然被费老剖析到极致;然沿溯到现当代仍然不乏其当时理念的先进性和深刻性。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世故、宗族礼治、甚至男女观念,悄然已过百年,依然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影响着观念。
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费老对乡土中国的深入理解与剖析。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更让我对乡土生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透过费老的笔触,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土世界,也认识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小时不曾觉着社会学对于人类的真正进步成长,读着忽想起文艺复兴时代引发的一系列革命和变迁,这或许就是思想改变社会吧。《乡土中国》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也启发着我去思考和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让我更印象深刻的是,即便是是费老这么泰斗的大师,在文章里都弥漫着谦逊求知的态度,真正做到了“志在富民,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