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网站!

忘记密码?

公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文化 > 文化园地

历史治水名人苏轼

发布机构:党委工作与人力资源部(监察室) 发布日期:2024/9/26 11:14:56 作者:金盛 浏览次数:657

一直以来,世人心目中的苏轼形象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而在了解苏轼人生履历时,我才发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苏轼:一位心系百姓、勇于担当的地方官员。

北宋黄河河道在持续向辽国幽州境内转移,一旦黄河天险不复存在,契丹人便可直逼开封。仁宗时期,决定给黄河改改道,恢复堵塞已久的汉唐旧道,结果第一次黄河改道导致六塔河决堤,半个河北被冲废,死伤无数。神宗时期,出于边防安全,在新党的怂恿下决定再改道一次。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刚到徐州上任知州两个多月,澶渊曹村决堤,洪水遍及45个县,淹没农田3000万亩。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涌至徐州城下,高出城中平地丈余,城墙到处都在渗水,随时有可能被冲垮。苏轼喊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带领徐州军民奋力抗击洪水,一方面用土石加高加固城墙,另一方面在城外最低洼处东南段争分夺秒地修筑防水堤坝。坝成,大水围困徐州城70余日后退去,抗洪战役大获全胜。水退后,苏轼为徐州日后的安全考虑,他立即赴城东北查勘荆山下的沟河,试图尽力筹划改造,兴建一座石头大堤。在给朝廷的奏章上,他附了详细的数字说明,请求拨款,却什么都没等到。于是,苏轼继续妥协、变通,他修改原定计划,以木堤代替石堤。次年二月,朝廷给苏轼下拨三万贯钱,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余人,在城东完成他的木堤计划。这一年,戏马台的危房霸王厅被拆除,木料用于黄楼防洪工程的建设。工程完成后,皇帝也对苏轼的成就颁圣旨嘉许。在外围城墙,苏轼建了一座一百尺高楼,以志纪念,因中国五行中黄代表土,土能克水,故名“黄楼”。后人为了缅怀苏轼,把他带领民众抢筑的长堤称为“苏堤”。在徐州任职的两年期间,苏轼深受徐州人民的爱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徐州任满赴湖州上任时,当地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苏轼借着酒意,写了一首名词:《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又贬知杭州。杭州位处江南,河流密布,洪灾不断。而且杭州城毗邻大海, 海水倒灌,城内的水都是咸水。唐朝曾开凿六井,宋仁宗时曾凿沈公井,引西湖水供百姓饮用。可惜,两井早已荒废。十八年前,苏轼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就与杭州知州陈襄一起重修六井。但修井只能管一时,不能管一世。苏轼就制定了一份详细方案,准备彻底解决杭州水利问题。可没等他实行,就调离了杭州。现在他回来了,决定完成之前的方案。西湖是杭州生命之源。可年久失修, 葑草密布,干涸在即。朝廷也准备弃用西湖。苏轼上书朝廷,提出了一个治湖方案。他将修河无处安放的淤泥,西湖湖底的淤泥、葑草,堆在湖中,修了一座长堤。就在杭州百姓干得如火如荼之际,有人弹劾苏轼。说苏轼为了方便游玩,耗费人力物力。“于公于私, 两无利益”。但苏轼不为所动,终于,长堤修成,西湖堵塞问题彻底解决了,饮水问题也解决了,一举多得。这条堤就是西湖苏堤。

2019年12月,苏轼入选水利部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



Copyright © 2021 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浙ICP备1104293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2227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