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甬城,偶然间看到“月湖”之名,心中顿起涟漪,让我不由自主地踏上了月湖之行,不禁驻足沉醉。渐渐地发现,月湖似乎赋予了宁波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多情怀,是什么理由月湖存在于宁波,又是什么样一种力量,让宁波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厚的底蕴,答案便藏在这天一阁·月湖景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清风之中。
月湖之于宁波,不仅是自然美景的馈赠,更是这座城市文化血脉中流淌的一曲悠扬旋律。目前,天一阁·月湖景区由天一阁博物馆与月湖两大景区组成,核心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50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
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城名胜半归湖。月湖水域面积9公顷,古称西湖,亦曾称鉴湖,历为文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浙东邹鲁”的美誉。月湖初辟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和七年(833),鄮(mào)县县令王元暐(wěi)筑它山堰将水引流至明州(宁波)城,瀦(zhū)日月二湖,解决旱涝与城中饮水,跳动了这座以水为魂的城市的脉搏,也翻开了月湖风雅的传奇篇章。
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于月湖延聘名儒“庆历五先生”,兴教重学,四明学风为之一振,浙东学术自此萌芽。元祐年间(1086-1094),知州刘淑、刘珵相继大修月湖,形成“十洲”胜景,与三堤七桥交相辉映。政和七年(1117),知州楼异于月湖建高丽使行馆,月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灿烂明珠。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明州接近京畿,宗室能臣相继来此主政。在“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史氏家族经营下,月湖诗社林立,书院、藏书楼次第矗起。“淳熙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讲学月湖,形成以道德立身、育人、行政的“四明学派”,浙东学术步入鼎盛时期。四先生继承开拓了心学创始人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成为沟通陆学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王学之间的桥梁,在心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月湖西岸,兵部右侍郎范钦建成天一阁。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傲然屹立四百五十余载,书香文脉不绝。明清之间,浙东学术更为辉煌,月湖形成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浙东学派。浙东学派创始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在月湖边讲学,广收弟子,生活于月湖岸畔的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成为浙东学派重要代表。浙东学派重气节、主性情,其时月湖成为浙东遗民诗人慷慨悲歌之地。浙东学派提出的“工商皆本”思想,使中国第一商帮——宁波帮横空出世;“经世致用”的理念,更使宁波成为著名的“院士之乡”。
文化共生、碰撞:有文化的地方,必有故事——《双燕》 |
 《双燕》观景台 “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双燕》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吴冠中 吴冠中撰写的《双燕》一文中描述到:(1980年)“我们离开舟山回宁波,到宁波火车站,离开车尚有富裕时间,我们便到附近观察,我被浜河几家民居吸引,激动了,匆匆画速写,钟蜀珩(吴冠中的研究生)看看将近开车时间,催我急急奔回车站,路人见我们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在猛追,以为出了什么事故,我们踏进车厢,车也就慢慢起动了。这民居,就是《双燕》的母体,谅来这母体存活不会太久了。” 后续:回京后后吴冠中就创作了纸本水墨版《双燕》,1994年又创作了《双燕》的油画版本。原收藏于香港艺术博物馆的《双燕》纸本水墨版,于2018年12月6日在北京保利拍卖场拍出5405万元;而油画版本《双燕》更是拍出1.127亿元的高价。观景台对岸,位于景区花屿的袁宅正是《双燕》创作的“母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月湖公园建设时进行了修缮。青砖黛瓦,双燕翩跹,而流连不去的,永远是荡漾于心头的那一抹乡情,那一份乡思。
|